自“为人民履职、为中原添彩·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开展以来,淞江街道人大工委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党建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以民生为根本,将征地工作作为贯通重点项目建设与民生福祉提升的关键纽带,以“钉钉子精神”攻坚克难,为推动淞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今年以来,累计完成征地项目3个,征地总面积约346.5亩,实现服务重点项目落地与群众获得感“双提升”。
工作前移,以“回应期盼”推动“方案多元”
强化示范引领。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人工委主任等领导干部,以人大代表身份率先垂范,深入征地一线靠前指挥,实施挂图作战。他们预先研判工作推进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制定详实解决方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真挚的服务情怀,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履行代表使命和服务群众能力上实现新提升。
创新工作机制。推行“小兵团作战、分区块实施、阶梯式运行”模式,通过集中培训和“传帮带”等方式,快速提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精准掌握补偿标准与政策法规。聚焦征地难点,找准“突破口”,发扬“店小二”精神,以“踏破铁鞋”的韧劲和“三顾茅庐”的诚意,扎实履行“四员”职责(政策宣讲员、矛盾调解员、精细服务员、群众解忧员),做实做细群众工作,有效引导群众理解配合,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突出代表作用。在中原食品实验室项目征地中,面对占地40余亩的养殖场多次谈判未果的困境,区人大代表曹佳艺同志精准对接群众合理诉求与安置政策,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耐心细致地化解思想疑虑。经过反复沟通协调,最终促成签约,用履职的“温度”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深度参与,以“群众信任”助力“问题化解”
深化网格履职,创新机制解难题。积极响应区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及项目建设要求,创新推行“335”工作法,并组建人大代表服务项目建设工作专班。将21名人大代表、62名议事代表精准下沉至街道网格,充实到“矛盾纠纷化解、环境整治优化、项目建设助力、企业精准帮扶”四个专项工作组。此举将“为民办实事”理念深度融入日常实践,构建起“街道主导、社会协同、代表参与、群众受益”的“专班+网格”联动模式,有效协同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了民生实事项目提质增效。针对网格内的“疑难杂症”,专班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分类梳理诉求、精准施策,切实疏通痛点堵点,打通了人大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强化宣传引导,凝聚共识促征迁。通过召开攻坚小组会、“两委”干部会、村民代表会、群众座谈会,以及张贴公告标语、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深入解读征地补偿安置政策及项目建设的重大意义。累计开展政策宣讲10余场次,现场解答群众疑问100余条,走访群众1000余户,张贴宣传材料300余份,营造了支持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多措并举加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宣传,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目前正有序为3000余名被征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障手续。
汇聚攻坚合力,跑出征迁加速度。各方协同发力,一个月内高效完成了平漯周高铁王堂段115户、小赵段72户的房屋拆除任务;中原食品实验室、绿色食品产业园等重点项目顺利开工建设。人大代表履职效能的显著提升,为郾城区重点项目按下了“快进键”。
建言献策,以“精准监督”补齐“工作短板”
凝聚攻坚合力,创新模式解难题。淞江街道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成立人大代表“攻坚化解”小组,联动政法、公安、人社、检察院、法院及街道、村居等多方力量,协同发力、建言献策,聚力破解复杂问题。比如面对蓝光雍锦湾项目破产重整涉及2083余户购房者、83家债权人的困局,淞江人大代表抢抓平漯周高铁建设政策窗口期,创新实施“项目征地安置+问题楼盘化解”双攻坚模式。经与律师团队、公检法司等反复研讨论证,最终确定将蓝光雍锦湾部分楼栋作为高铁拆迁置换房源。此举成功安置群众118户(安置房屋180套,面积20609.11㎡),为项目回笼资金0.86亿元(优先用于支付农民工欠薪及复工建设),实现了“拆迁安置稳妥推进、项目债务有效化解、问题楼盘成功盘活”的多赢局面。
强化监督保障,护航项目稳落地。淞江街道人工委联合街道纪工委,深入项目一线,对土地勘测丈量、核算复核、协议签订、房屋拆迁等关键环节实施精准监督。同时,密切关注项目进度、安全措施及环保设施落实情况。累计收集涉及征地政策、青苗补偿、地界划分等意见建议6条,及时处理群众诉求5件;协调督促相关部门解决项目建设用水、用电等难题20余件,为项目顺利开工提供了坚实保障。
下一步,淞江人工委将聚焦履职重点和民生热点,紧紧围绕“为人民履职、为中原添彩,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发挥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全力办好实事促进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郾城新篇章贡献淞江人大力量。